•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广西高校

毕业季一名保险专业毕业生的记者梦

时间:2016年06月23日 信息来源:广西财经学院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一名财经学院保险专业的学生到一家大型报社的记者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对有些人来说,或许是遥不可及;但是张韬远却用四年的努力完成了他这最初的梦想。

张韬远,我校金融与保险学院保险专业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大学生通讯社的学生记者、第三任社长,而在一个月之后,他又将有一个新的身份——羊城晚报社的记者。这让许多人倍感意外,为什么这家在国内享有盛誉的报业集团会在规模庞大的求职队伍中选择了一名非新闻专业、普通高校的本科应届毕业生?而他又为什么会放弃前景无限的金融领域,转而选择竞争如此激烈的传媒行业呢?

梦想开始的地方

“大学最可爱的地方在于你有时间、有机会把自己变成你想成为的人。”张韬远正是在财院这里种下并实现梦想,因此他对于财院始终心怀感激。他说,这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

四年前,张韬远意外地来到南宁,进入了广西财经学院,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和许多刚进大学的学生一样,张韬远虽充满期待,却也难免迷茫,他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此时的他并不知道,广西将会成为他生命中最为熟悉的地方、也不知道他将和“记者”两个字结下不解之缘。

张韬远迷茫的状态没有持续多久,很快他就找到了喜欢的事情。一次,学校通讯社下班宣传招聘学生记者,张韬远通过考试最终得以加入,成为了一名学生记者。

原本只是想写一点东西,锻炼一下写作能力,没想到他很快便爱上这份工作,并且一干就是三年。在许多人因为辛苦而纷纷退出时,他却始终乐在其中。

他很幸运,能够用文字记录下学校的每一场活动、每一个变革、每一点进步, 从学校两地三区大搬迁到学校数字化建设工程取得突破;从相思湖校区的运动场、图书馆投入使用,到学校第三届党代会的顺利召开。张韬远都得以亲眼见证,并为全校师生讲述。在通讯社担任校园记者的三年时间里,张韬远始终笔耕不辍,在我校新闻网、《广西财经学院报》上发表新闻三百余篇,累计超过四十余万字。

记者工作,让张韬远有机会前往许多地方实地采访,最让张韬远印象深刻的是大二时的一段经历。

那次,学校党委宣传部安排张韬远前往上林县,采访我校在当地挂职任“第一书记”的三名老师。到达上林后,张韬远又乘车经过三个小时的险峻山路,才来到“第一书记”马俊所在的马里村。

这是张韬远第一次走过如此陡峭险峻的山路、第一次进入如此偏远的山区,他没想到这风景秀丽的大山背后竟然是另一方完全不同的世界——一群世居山林的山民竟在这里仍旧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生活贫困却又安贫乐道的日子。那一晚,尽管舟车劳顿,还要加班熬夜赶稿子,但是张韬远却感到从未有过的满足。他发现,这是记者工作才有的独特魅力,也是他一直梦想的生活。于是,他在心里悄悄地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那就是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

可是,张韬远十分清楚,这绝非易事。近年来,新闻学已然成为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成千上万的新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着少得可怜的传媒行业的岗位,怎么样才能成为这其中之一呢?

逐梦之路的艰辛

选择一条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同的道路注定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尤其是像保险和新闻这两个如此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张韬远记者之路的每一步都充满着艰辛,而他却从容地接受着每一个挑战。

有一次,张韬远被派去写一个学校举办的大型活动,第二天却没有在校园网登出。原来,这篇新闻因为水平不够被宣传部审核的老师毙掉了。这让张韬远十分难过,他发誓不能让这种事情再次发生。

他发现学校里常见的新闻,无非是晚会、比赛、会议几类,他将每一类新闻的写作方法认真地总结,并反复地练习,直到能够游刃有余地报道学校的每一个活动。这时,他又开始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入手,发现、挖掘身边的好故事、好新闻。

终于,张韬远成为质量的保证。“张韬远很能写。”见证张韬远在通讯社三年成长、曾在党委宣传部任职的通讯社指导老师、经济与贸易学院党委副书记芮红磊谈道,张韬远总能按时如数上交高质量的稿件,还开创了学生记者外出采访的先例。

在全国的大学生新闻评比中,张韬远获得了不错的成绩。2015年6月,张韬远一口气获得了三项全国性大学生新闻评比的大奖,报道的我校优秀共产党员《被投诉最多部门的优秀共产党员张战》、响应习总书记五四讲话精神的《绽放美丽的青春之花》,同时获得了2014年度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人物通讯类二等奖。此外,他获得了第一届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好新闻奖,全国仅有28篇文字类作品获奖;而此前一年,他还获得了2013年度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评论类一等奖。

为此,张韬远花费了无数个深夜。

然而,困难并没有结束。即使成为了财经学院里最“资深”的学生记者,但当他走出校门,进入专业媒体时,迎接他的却是许多的怀疑。在一些记者眼里,他不过是一杆不专业的“土炮”,绝比不过根正苗红的新闻专业的学生。

张韬远唯有用实力证明自己。

大三的寒假,张韬远没有回老家,而是去到了广西日报社实习。一个财经学院的保险专业的学生前来实习,许多记者老师觉得新鲜,但是有了采访机会他们首先想到却都是新闻专业的实习生。张韬远只能每天都去问,“老师,有什么新闻可以交给我去写吗?”渐渐地,有些老师愿意给新闻张韬远去写。张韬远十分珍惜每一次机会,即使是最简单的消息新闻,他都会努力地去挖掘,寻找新的角度,尽可能地将看似不起眼的活动写得精彩。他交上来的稿子,让记者老师们大感意外并且十分满意。终于,越来越多的老师给他机会让他单独出去采写新闻。最后,张韬远在《广西日报》上发表新闻四十余篇,其中有十余篇是登上了头条的大稿子,这一成绩甚至比许多新闻专业的学生都要出色。

大三暑假,张韬远又前往广州,去到新华社广东分社实习。这一次,和他一起实习的多是来自国内名校的学生,这让他倍感压力。每当要写一篇文章,张韬远都会提前找到几十篇类似的新闻学习,认真地揣摩其语言和写作方式,这就难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为了不影响稿子的时效性,他常常会奋战至深夜,保证在第二天早上交上稿件。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张韬远在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等国家级媒体上发表新闻作品十余篇,并被凤凰网、人民网、央广网等转载刊登。实习结束后,新华社广东分社总编室主任王攀给他留下了实习评语:张韬远是我从业十五年来遇到的最优秀的实习生。

这些积累,让张韬远的求职之路走得十分顺畅。丰满的履历让张韬远赢得了与国内名校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同台竞艺的机会,也让他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守护梦想的力量

在羊城晚报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他:为什么会放弃发展迅猛的保险行业,转而选择竞争剧烈的传媒行业?

他说,是因为热爱。四年“记者生涯”,让他清楚地知道一名记者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东奔西走、加班熬夜、绞尽脑汁、压力山大……这劳累而紧张的生活让许多人难以接受,张韬远却十分享受这一切。

大学四年里,张韬远的足迹留在了广西的大小山川。他也曾走进原始的十万大山采访麻风病人,也去过广西最贫穷落后的“东巴凤”地区,这些地方说不上风景秀丽,甚至又破又烂,但是能够看到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能够看到不同层面的社会现状让他觉得很快乐;而在用心地观察之后,认真地讲述社会变革中的好故事,更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因此,张韬远在接到羊城晚报面试通过的通知后,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许多令人羡慕的大型央企的OFFER。

支撑张韬远走下去的,除了对新闻行业朴素的热爱,还有他内心中强烈的责任感。

大二那年,张韬远被选为了大学生通讯社的社长。在他看来,“在其位必须得要谋其政”。成为社长后,他在心里给自己定下了许多目标——他想要带出一支功底深厚的新闻团队、想和大家一起讲好“广财故事”,他觉得这是他作为社长、作为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想完成这些目标当务之急是提高整个团队的业务能力。虽然此时,张韬远已然是通讯社里水平最高的记者了,但是他觉得这还远远不够。“当时我仅仅是自己能够写出来一些东西,能意会却不能言传,有很多问题还没有想清楚。一些经验还不能总结出来,这就很难分享传授给大家。”

他感到只有真正弄清楚了自己在做什么,大家才能把这份工作做好。所以他在实践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思考。从一开始,什么是新闻,新闻该写什么东西?到后来,为什么社会需要媒体,互联网时代媒体又应该如何存在?

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他找来了《新闻理论基础》《现代新闻理论》《新闻报道与写作》等新闻专业书籍一遍遍地看、认真做笔记。同时他还养成了看报纸的习惯,每天都去学校阅览室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专业大报,看别人写什么、怎么写,他把每一点觉得对大家有用的东西都记录在本子上。

临近毕业季,采访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是通讯社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张韬远觉得通讯社出品的人物通讯的质量还不够理想,他希望能够破除大家长期以来固定的陈旧写法,挖掘出更多学校优秀师生的生动故事。他找到了几十篇获得过中国好新闻奖的人物通讯文章,认真地学习和分析。他花了一个星期的课余时间,整理出了一篇五千余字的“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在培训的时候和大家分享。

正是因为这份热爱和责任感,让张韬远在最艰难、最辛苦的时候都充满力量。回首自己的记者之路,张韬远发现:一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上一篇:广财版南山南入围“全国最受喜爱的高校毕业歌”评选活动前十名
下一篇:学校领导到防城港学院调研
(作者:佚名 编辑:广西财经学院)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